Token vs 股權:鏈上價值的革命

加密價值的重新平衡
多年來我們困在矛盾中:創作者想用Token回饋用戶,卻屢遭SEC阻撓。ICO風潮時,Token像創業 IPO 賣得飛起;但Howey測試一出,大多數公開發行被視為證券。
於是我們逃離Token,改以股權建構巨頭。我見過許多團隊靠VC融資數百萬,只承諾『未來再分配Token』。但現實是:若Token無法捕獲鏈上價值,它不過是無經濟護城河的數位糖果。
鏈上所有權 ≠ 鏈外控制
明確說:Token應擁有基礎設施,而非僅承諾未來收益。今日持有以太坊代幣,代表你擁有協議升級、手續費焚燒、基金會存取等直接權利(如EIP-1559)。
這就是自主性與主權。但若將NFT連結到鏈外藝術版稅?突然你就主張某人銀行帳戶的法律控制權——法院肯定視作證券領域。
我的框架很簡單:
- 鏈上收入 → 歸屬代幣
- 鏈外營運(如合作夥伴、SaaS) → 歸屬股東 看似簡單,卻徹底重置激勵機制。
DAO陷阱:治理不總必要
我們曾被洗腦相信DAO是去中心化救星。但五年觀察下來——從投票僵局到基金會像中央計畫者——我必須坦言:多數DAO是治理地獄。
它們又慢又不透明;最糟的是,多數持有人根本不在乎投票,即使經濟權益依賴於此。
我不反對治理;我只是反對浪費。若自動化能處理90%決策(參數調整、升級審核),何必讓10萬名使用者處理微小選擇?
我的原則:人類只在邊緣介入——唯有重大風險或需要人 Judgment 的財務分配才動用投票。
而且現在工具如Wyoming DUNA和BORG已成關鍵突破:讓代幣具備法律地位,卻不必讓每位持有者成為隱形合夥人。
為何不完全走代幣路線?
有些團隊想徹底切割——『單一資產』模型:無股權、無創辦人薪資池、全靠原生代幣直接分配給用戶。
Morpho正是成功範例——不是因為冒進,而是從第一天就設計稀缺性、實用性與使用者直接控制力。
但要小心:這條路非零風險。初期仍需資金支持開發;若模式像FTT(公司背書但無獨立控制),監管將比FOMO行情閃崩還快出手。
關鍵差異在哪?真實所有權 vs 合約依賴性。前者賦予力量;後者僅憑他人表現承諾回報。
ChainSight
熱門評論 (1)

Token Bukan Coklat Digital
Kalau token cuma janji masa depan tanpa kontrol on-chain, ya sama saja kayak jualan coklat digital yang nggak ada isi—hanya manis di luar.
Saham vs Token: Perang Kuasa
Saya lihat startup banyak pakai saham dulu biar aman dari SEC. Tapi kok malah jadi kayak ‘nanti kita bagi token’? Ya ampun, kapan tuh ‘nanti’-nya?
DAO Itu Seperti Rapat RT Tanpa Jalan Keluar
Pernah lihat rapat DAO? Nge-gas sebentar terus mati lampu karena semua orang males voting. Padahal uangnya udah di sana!
Mau Full-Token? Jangan Lupa Dana Dulu!
Morpho bisa karena mereka serius dari awal. Tapi kalau kamu buat token kayak FTT—dibackup perusahaan—regulator bakal dateng lebih cepat dari flash crash saat FOMO.
Jadi… siapa yang benar-benar punya kendali? Komen deh! 💬